首页 资讯 正文

童心飞扬庆六一 红色基因永传承——西安经开区各学校举办多彩活动欢度儿童节

体育正文 232 0

童心飞扬庆六一 红色基因永传承——西安经开区各学校举办多彩活动欢度儿童节

童心飞扬庆六一 红色基因永传承——西安经开区各学校举办多彩活动欢度儿童节

记者踏访红色纪念(jìniàn)场馆追寻革命先辈齐家之道——

红色的(de)家风 浩然的正气

■解放军报记者 严 珊 梅常伟 岳雨彤(yuèyǔtóng)

武警(wǔjǐng)陕西总队延安支队组织部分党员在延安红色家风馆开展教育实践(shíjiàn)活动。杜威龙摄

初夏(chūxià)时节,大江南北绿荫渐浓、山川染翠。

记者一行从首都北京出发,下(xià)三湘、走川渝、访延安,追寻革命先辈红色(hóngsè)家风的印记。

家庭、家人、家教、家规……一路走来(zǒulái),记者看到舐犊深情也(yě)看到家国大义,看到身体力行也看到耳提面命,公与私的(de)考验、情与理的取舍、严与爱的辩证,汇成充盈着清风正气的红色(hóngsè)家风,生生不息、历久弥新。

回头望、向前走,一个问题(wèntí)始终萦绕(yíngrào)记者心头:我们这代人该给子孙后代留下怎样的家风遗产?

父辈身教在前,晚辈(wǎnbèi)践行在后——

以身作则是(shì)最好的家教

首都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的(de)东侧,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矗立。

步入一个个展厅,在2600余幅图片、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中,记者(jìzhě)看到了毛泽东曾经珍藏的儿子(érzi)毛岸英穿过的衣物、赵一曼写给儿子的绝笔信……其中,一张父子(fùzǐ)的合影让记者驻足良久。

父亲是彭湃,一位出身大地主家庭的共产党员,家里拥有“鸦飞不过(bùguò)的田产”。当年为了(wèile)革命,他说服家人把土地分给贫苦农民(nóngmín),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,被称为“农民运动大王”。

其中一个儿子是彭士禄,新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(kāituòzhě)和奠基者之一,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,为(wèi)共和国的核事业隐姓埋名大半生(dàbànshēng)。

1929年,彭湃高唱(gāochàng)着《国际歌》慷慨赴死时,彭士禄(péngshìlù)还不满4岁。往后岁月,父亲对儿子所有的陪伴便只剩下这张(zhèzhāng)模糊不清的合影,上面写着“彭湃及他的小乖乖”,那是彭湃亲笔写下的父爱。

“父亲将(jiāng)家产毫无保留分给农民,为革命(gémìng)牺牲;儿子把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奉献给祖国,终生不渝。这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(de)红色家风。”凝视这张父子合影,听着解说员的点睛之语,记者感慨万千。

湖南湘潭,彭德怀纪念馆,在曾保存过“八万言书(wànyánshū)”手稿的瓷坛(cítán)前,讲解员贺阳为记者再现了彭德怀与侄女彭钢的一段对话——

“你当你的国防部长,干嘛要去管经济问题?”1959年,彭德怀遭到错误批判(pīpàn)后(hòu),彭钢忍不住问他。“我怎么能不管呢?我是共产党员!”彭德怀说着激动起来,“我要对(duì)人民负责!”

“公而忘私的境界(jìngjiè),具有感召后辈的强大力量。”贺阳介绍,彭钢后来(hòulái)从事军队纪检工作,她曾说“伯伯的话让我受用一生”。

离开湘潭,一路驱车200多公里(duōgōnglǐ),记者(jìzhě)来到位于湖南永兴的黄克诚(huángkèchéng)故居纪念馆,讲解员周小玲为记者动容地讲述了黄克诚大将的人生最后时光——

1986年,黄克诚病重被送(sòng)进医院,但他拒绝治疗,要求把药留给能工作的同志。他反复说:“我这样一个油尽灯枯的人,为(wèi)人民做不了什么,为什么还要花费人民的钱财来治病(zhìbìng)?”

“受黄克诚影响,他的几个子女都在(zài)各自领域为国尽力、克己奉公(kèjǐfènggōng)。小儿子黄晴结婚时,用自行车把(bǎ)新娘接到家中,一起吃了顿饭,就算把婚事办了。”周小玲说。

一路追寻,有(yǒu)赞叹有敬服。李大钊烈士,当年(nián)经常捐出薪俸接济贫寒学生和(hé)革命青年。他牺牲后,有报纸报道,“李大钊平昔(píngxī)不事储蓄,身后极为萧条”,李宅室内“空无家具,即有亦(yì)甚破烂”;他的儿子李葆华,担任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,却一直(yìzhí)住着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住房,屋内是老旧的三合板家具;李葆华的儿子李宏塔,常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,一家三口在仅(jǐn)有55平方米的两居室里,住了16年……

革命家庭,祖孙三代,就这样接力传承,延续着优良(yōuliáng)家风。

不许私用公物,不许自视特殊,不许搞(gǎo)不正之风——

厚爱(hòuài)就要严管,严管才是厚爱

一个(yígè)雨过初晴(chūqíng)的夏日午后,位于重庆开州盛山公园的刘伯承同志纪念馆,迎来一批批参观者。记者注意到,一个展柜前,人们(rénmen)常常驻足停留,不由自主地轻轻读出声来,口音虽然天南海北,语气(yǔqì)却是一样庄重。

展柜(zhǎnguì)中摆放的是(shì)一部老式磨损的拨盘式电话机,旁边泛黄的纸上,写有这样一段话:“孩子们!这长途电话(chángtúdiànhuà)是公家为爸爸办公而装置的,你们私事不能用这个电话,更不能把亲友带来打电话。”

不到50个字,是父母对儿女的(de)叮嘱,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为公与私划定的界线(jièxiàn)。

在一块展板上,记者看到刘伯承立下的(de)另一条规矩:子女成家后必须从国家分给他的住房搬出去(bānchūqù),否则“就(jiù)叫特殊,群众知道了,就不服你共产党的气”。

“很多人没想到,当年领导(lǐngdǎo)干部家里管得这么严(yán)。”纪念馆馆长黄天亮告诉记者,一些年轻的观众不了解时代背景,甚至会不理解(lǐjiě),觉得这是“不讲亲情”。

其实,在记者看来,这样的(de)不解,不仅一些年轻人会有,老一辈革命家(gémìngjiā)的亲属子女最初也多少会有。记者想起多年前,采访徐向前女儿徐鲁溪时(shí),她讲起的一段往事——

上世纪80年代初,徐鲁溪所在单位调整住房,把她住了多年的只有8平方米的小房子换成了面积大一些的。徐向前(xúxiàngqián)听说后把她叫过去(qù),劈头盖脸一顿审问:“是正常调的房,还是(háishì)搞(gǎo)了不正当活动?是不是(shìbúshì)托人说了话?要是搞不正之风,马上退出去……”直到徐鲁溪说清原委,才算作罢。

“当时也觉得委屈,差点哭了。”徐鲁溪回忆说,越到后来(hòulái)越能理解,父亲的严格(yángé)是一种更深沉的爱。

厚爱就要严管,严管才是厚爱——这些年,黄天亮留意搜集中国共产党人家教家风方面的故事,发现老一辈革命家普遍对亲属子女管得比较严,不允许他们(tāmen)自视特殊(tèshū)、有高人一等的想法,更不允许他们打着自己的旗号收受好处(hǎochù),乱说话,乱办事(bànshì)。

从展厅回到(huídào)办公室,黄天亮拿出厚厚一沓资料,如数家珍地向记者(jìzhě)讲述:周恩来要求亲属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自己的关系;彭德怀主动要求给侄子压低一级授衔;罗瑞卿(luóruìqīng)要求子女上学(shàngxué)填表时只填母亲的名字……

家风好,就能家道兴盛、和顺美满;家风差,难免殃及子孙、贻害社会。黄天亮说,近年一些(yīxiē)腐败(fǔbài)案例表明(biǎomíng),一些领导干部正是(zhèngshì)因为过不了亲情关,经不住“枕边风”“膝下雨”,被亲属子女拖下水,发展为“裙带腐败”“衙内腐败”。

走出纪念馆,晚霞似火、铺满天际,看着人们往家的(de)方向走去,记者蓦地想起一段极具哲思的比喻:“家”和“冢”两个字,区别就在于那个“点”摆在(bǎizài)什么位置(wèizhì),这就像家庭建设一样,对亲属子女要求高一点,才能成为幸福之家,低一点就可能葬送一个(yígè)好家庭。

选择(xuǎnzé)“家”,还是“冢”?显而易见。

我们革命队伍也是一个大家庭,也讲究(jiǎngjiū)红色家风——

好家风是(shì)守规矩守出来的

记者辗转抵达延安(yánān)时,黄土高原上的山(shān)桃花开得正艳,片片花海,覆在山坡上。

市郊,走进窑洞(yáodòng)造型的红色门廊(ménláng),记者来到延安红色家风馆。该场馆2021年6月建成开馆,截至今年5月,参观(cānguān)人数超过13万人次。

听说林伯渠当了“大官”,老家一位亲属连写6封信,请求他给孩子安排一份工作,林伯渠没有答应;贺龙的(de)儿子考大学失利,希望贺龙出面帮忙(bāngmáng),但他没有答应……听着讲解员(jiǎngjiěyuán)的讲述,人群中有人点头,有人陷入沉思(chénsī)。

“越是家事越考验人。不少领导干部就是被家人的私心私欲所绑架,从而偏离正确轨道直至走上不归路(bùguīlù)……”记者(jìzhě)在采访本上记录时,听到近旁一名中年人小声说道(shuōdào)。

交流中记者得知,这名中年人是来自陕西省委党校的(de)吴永教授,正带着学员进行家风传承与领导干部作风(gànbùzuòfēng)养成相关性的研究(yánjiū)。吴教授说,他们前期梳理研究大量(dàliàng)资料发现,涵养好家风、保持好作风,必须坚持原则、严守纪律规矩,这需要很强的斗争精神。

“我们革命队伍也是(shì)一个大家庭,也讲究红色家风(jiāfēng)。”听说记者在进行红色家风主题的采访,吴教授分享了两个故事——

一个是(shì)退礼。一次,彭德怀(péngdéhuái)的一位老部下为感谢他的培养,托人(tuōrén)送了一些烟酒到家中。彭德怀让人将烟酒退回,并且附信批评:“革命同志之间的情谊不应靠物质来表达,要把心思放在为人民服务上。”

另一个(yígè)是退席。1958年,陶铸带领干部去粤东调研生产情况。为表示重视与欢迎(huānyíng),一个接待单位将各种菜肴摆了一桌子。陶铸十分气愤,仅匆匆(cōngcōng)吃了一碗白米饭就退席。

“总怕伤害(shānghài)自己和家人、部属之间的感情,就可能会(huì)伤害党和人民的感情。”吴教授告诉(gàosù)记者,“党员干部在小事小节上守住原则底线,才能传承好家风。”

这些话,让记者不禁想起周恩来的侄子(zhízi)周尔均接受(jiēshòu)采访时讲到的“西花厅维修风波”。

那年(nànián),工作人员趁着周恩来和邓颖超出差,未经本人同意(tóngyì),对西花厅进行了一次简单维修。周恩来回来之后,看到西花厅变了样(biànleyàng),十分生气,坚决不住在西花厅。

“他(tā)们知道(zhīdào)伯父的作风(zuòfēng),担心他不接受、不同意,所以只是铺铺地毯、刷刷墙面,家具就没怎么换(huàn),连床都是从别的地方搬来的闲置家具。”周尔均说,当时去看望伯父时,恰好碰上他发脾气批评工作人员,便从旁劝慰。周恩来对他说了(le)这样一番话:“我是这个国家的总理,如果我带头这样做,下面就会跟着(gēnzhe)干……一级一级地这样上行下效,就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!”

后来,直到工作人员将那里恢复原状(huīfùyuánzhuàng),周恩来才住回西花厅。

这件事以及周恩来的“十条家规”让周尔均对(duì)红色家风有了更深刻地理解——“在党性原则面前,半步都(dōu)不能退!”

家风从来不是私事小事(xiǎoshì)

习主席指出,领导干部的(de)家风,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,而且(érqiě)关系党风政风。

采访回到北京(běijīng),记者再一次来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,在一个绣着“娘的心”的针线包前,耳边回响起这样一段话:“家庭(jiātíng)是人生(rénshēng)的第一个(dìyígè)课堂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,有什么样的家教,就有什么样的人。”

家庭,是社会肌体的细胞;家风(jiāfēng),是社会风气的发源地。家风正则民心淳,民风清则社稷安。家风从来不是私事小事,而是国家和(hé)社会的大事,能够带动党风(dǎngfēng)政风、引领民风社风。新(xīn)时代新征程,面对各种挑战考验(kǎoyàn)、诱惑风险,尤其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家风。守好初心,坚决不谋一己一家一族(yīzú)之私;立下决心,过好亲情关、管好身边人、育好下一代。

家齐,国治,天下安。让(ràng)我们共同努力,加强家风建设,让好家风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厚(fēnghòu)道德滋养和持久精神动力。

童心飞扬庆六一 红色基因永传承——西安经开区各学校举办多彩活动欢度儿童节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